2024年10月09日
记者 徐海峰 特约记者 周国庆
一个人,两种身份,两地办公。
杨晶是临盘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开发室的技术人员,但她更多的办公时间驻在采油管理七区,因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——盘二区块的“区块长”。
自油田部署了“五到区块”目标管理工作,通过划小核算单元,算清区块效益账,进一步提升油藏经营管理水平,持续降低盈亏平衡点。
为将这一部署落实到位,临盘厂将139个开发单元划分为12个区块管理单元,设置12个“区块长”。
接到消息后,52岁的杨晶决定闯一下,凭借多年对盘二区块研究的经验,今年年初顺利竞聘“区块长”,成为区块“掌门人”。
同时,4名组员涵盖了油田地质、油藏工程、采油工艺、开发工程等多专业,能够为管理区提供一体化技术服务。
一直从事技术工作,杨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,“从来没这么忙过,感觉一年干了之前两年的活”。
9月25日,杨晶提着量油桶,来到心心挂念的盘2-更斜70井,查看产量、含水等数据。“该井含水比预计低,说明剩油比较富集,通过加密取样,观察油井动态,为今后注采调整做好支撑。”她说。
这口井是一口新投产井。新井产量也影响着项目组的绩效。
根据考核办法,她要对整个区块的各项指标负责,产量、利润、新增SEC储量、盈亏平衡点、自然递减等指标都是考核的指标。指标向好,有奖励,反之则有处罚。
当了“区块长”,杨晶感觉与管理区的结合更加紧密,在方案的实施调整上更加精确,更时时关心产量的变化。
身在管理区办公的杨晶,面对油水井的“风吹草动”,有了更多从容。之前交流靠电话,现在她只需要招呼一声,便会与一群技术人员围在一起,共同讨论解决问题。
采油管理七区员工郑琳与杨晶一个办公室,深切感受到“区块长”带来的便利:当面沟通更加及时、仔细,了解情况更加精准,能够又快又准地制定油水井下一步措施。
每天一上班,杨晶都要打开报表,围绕盘二区块地下2800万吨储量开展工作,及时发现区块内210口油井、100多口水井的变化,将油水井动态分析常态化。
尽力寻找产量增长点,成了杨晶的常态,“更加关注边角剩余油区,开展地毯式搜索,不错过每一个小层”。盘2-262井,单层油层厚度仅为0.8米,物性差、油稠、防砂难度大,之前不起眼的一口油井来到“舞台”中央,经过措施后产量增加2.0吨,有了良好的效益。
“现在每月调整20多口井,包括调流线、柔性注水、油井参数优化等,工作量是之前的两倍多。”杨晶说。
除担当“技术人员”外,她还要当好“经营人员”,算好经济效益账,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,实现区块效益升级。
盘2-221井,因出砂低产,井筒状况是小套管内有滤砂管,作业转大修可能性极大。大修、打捞、防砂、酸化,一系列的工序花费八九十万元,预测效益低,这一口井措施作业因此搁浅。
截至今年8月,杨晶负责的盘二区块,比年度运行计划超产2000吨,自然递减控制在6%。
采访完毕,记者离开时,已经是晚上七点多,杨晶和她的小组成员还在为一口作业施工井优化措施方案,努力守护好区块的每一口油水井。